新冠狀病毒持續不斷,令全球超過一百四十個國家被感染,部分國家更面對每天過萬人確診,要藉封城來降低感染數字,同時減少人群聚集。面對人們足不出戶的情況,科技可謂大派用場,協助及解決不少問題,例如視頻會議令業務得以持續、電子學習令學生停學不停課、網上串流媒體平台提供大量娛樂節目等,更重要是能夠維持生活上應用的必需品。這些都是需要透過電子商貿來解決。
相比起2003年的沙士,不論是科技水平及市民對電子商貿的接受程度都有很大的改善。以科技為例,當年智能手機仍未面世,家居寬頻仍未處於高速階段,更別談電子支付。早前國際調查機構Ipsos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市民正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在網上購買生活必需品,他們均認為是次疫症對本地的影響不會在短期內結束。
是次調查於今年3月16日至20日進行,研究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對香港人的消費習慣及消費者信心,結果4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花更多時間瀏覽在綫平台。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36%的人在網上購買了更多的雜貨,33%的人使用更多的流動支付來避免與其他人作不必要的接觸,只有6%的人表示沒有對日常生活作出任何重大改變。
由於衞生問題得到高度重視,家庭清潔產品的需求仍然很大。2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網上消費了更多的錢,而超過一半(51%)的人說他們在離綫產品上花了更多的錢。健康補充劑的需求也很高,17%的網上產品(8%離綫)以及手霜和保濕霜的支出增加,12%的人在綫購買更多產品。儘管消費者支出習慣變化很大,但41%的受訪者表示,目前的情況不會對他們的收入產生重大影響,而29%的受訪者表示,雖然他們的收入尚未受到影響,但他們預計收入會在某個時候減少。
常言道「有失必有得」,疫情造成死亡和驚惶,是毫無疑問的,但另一方面,相信在疫情減退後,電子支付、網購等習慣並不會消失,極有可能成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另外,筆者亦希望是次疫情能夠喚醒香港以至全球注重健康,改變飲食習慣。人們在這段足不出戶的日子,減少了駕車、乘搭飛機等活動,因而減少了碳排放,也算是讓地球有個喘息的機會。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