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青年之贄號」三桅帆船於10月26至29日期間到訪香港。這是一次為期十個月的環球航行,目的是為了紀念波蘭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獲獨立一百周年,全球共有二十二個城市被挑選為「青年之贄號」這次非凡航程的停泊站,香港便是旅程的其中一站。
「青年之贄號」是創立於1920年的格丁尼亞海事大學的訓練船,大學約有八千個學生,是歐洲最大的海事大學之一。在石曼斯基船長(Rafal Szymanski)的指揮下,帆船今次載着約一百七十名船員,其中包括一百五十名便是自格丁尼亞海事大學,還有由國家比賽得獎者組成的波蘭青年親善大使。
今天,教育目標隨着時移勢易而改變,從智商(IQ)到情緒能力(EQ),再到近年來全球化所形成的文化智商(CQ),後者已成了學生另一個必須提升的能力。文化智商的概念(Earley & Ang, 2003),主要用來衡量跨文化溝通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Byram, 1997)。過去的文化研究,多數從群體的角度看個別文化族群的共通行為模式,以至信念與價值觀,這樣的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e)類似文化比較──從群體模式的角度,去解讀個人間的跨文化接觸,重點擺在群體文化內容。然而,單一民族社會不再是常態,這樣的跨文化研究便逐漸被所謂跨文化溝通(intercultural)所取代(Gudykunst, 2003)。
筆者不禁想起,小時候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考試和升學,以至進行跨文化溝通,因此往往只針對英、美文化的理解。現在,使用英語的對象不僅是英語母語者,所以對文化的理解也擴展至其他使用英語者;在英語學習的領域,跨文化溝通也成為被重視的一環。這樣,我們對文化的理解能力,已在於溝通時如何能夠對溝通的對象有同理心(Empathy),能夠在溝通的過程中透過商議(Negotiation)以增加文化理解。基本上,我們需要有開放的心態(Open-minded),培養對文化的敏感度,以及自身的觀察能力。具備這些能力,不僅可以達到有效的溝通,更可以增進人際關係,產生跨文化連結。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Posted on 20 Nov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