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參與中學活動的機會多了,有感要有效讓學生欣賞和尊重多元價值,並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學校得變成一個能夠有效促進這些價值觀的環境,並讓學生在展現這些價值觀念時得到鼓勵,而在表現相反的價值時則設法阻止。
香港現有的學校和課堂環境,以至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往往不利於孕育欣賞和尊重多元文化價值,也不容易培育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大眾傳媒經常以典型化(Stereotyped)的形象來描述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例如帶貶意地描述同性戀者、印巴籍人士、「師奶」、綜援人士和新移民等等,這些典型化的形象更會透過剪報或其他方式入侵課堂之內。
此外,香港社會的公眾討論較少關注本地香港以外的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當學生發現他們的老師也不太了解中國和世界時,無論課程內容中怎樣加上傳統中國文化或中國國力的議題,或加插討論全球化,學生也很難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如何對世界和中國作出承擔──我們也很難在這種環境下,要求學生變成一個有識見的公民。
另一方面,只要求學生不問原因、完全服從紀律的課堂和學校環境,往往也不容易與欣賞和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包括青少年的次文化)共融。如果校長不尊重教師的不同觀點,教師在課堂上不准許學生發表反對學校的意見,或學校不容許學生透過民主選舉他們的學生組織。
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學生(甚至教師)是很難有效地學習尊重和欣賞多元價值,也不容易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Posted on 22 Ja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