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於2024年底已投入運作後,機場運作能力顯著提升。按照規劃,到2035年將實現年處理一點二億人次旅客和一千萬公噸貨物的目標。過去一年已處理約五千七百萬人次旅客和五百萬公噸貨,意味着未來旅客及貨運量可分別增長111%及100%。因此於香港機場所需的人力須大量增加以滿足運作所需。
據勞工及福利局《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指出,航空業到2028年將面臨一萬八千至二萬三千人的人力缺口,涵蓋從前線地勤到高技術維修工程師等各層級人才。這一挑戰極須我們審視現有人才政策,並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案。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的實施情況顯示,六千三百個配額已於2025年4月全數批出,其中四千一百六十二名輸入勞工已到港工作。從職位分佈看,地勤服務佔35%,貨運處理佔28%,停機坪協調佔14%。技術專才方面,「八項技術工種專才計劃」雖納入飛機維修技術員,但三千個配額僅滿足約15%的年度需求。當前政府已推出多個計劃應對人力短缺,包括針對基層崗位的輸入勞工計劃,以及機管局與勞工處於2023年推出的輸入勞工計劃,提供十個不同崗位供業界申請。包括地勤人員、維修技工、機坪服務員等。然而,這些工種並沒有包括客運航空公司大量需要的乘務員(空姐或空少)。故此各大航空公司均需要從中國內地或亞洲不同國家招聘。或者與本地職訓局合作,招聘他們於航空相關學系的畢業生,於畢業後加入航空界,於去年政府讓職訓局推出VPAS計劃,可從外地或內地招收航空界別的學生來港就讀高級文憑,並讓他們畢業後可在港工作,這些人才培訓計劃,亦可幫助舒緩這行業的人才荒。
來港工作的人員所面對的挑戰,包括文化的融入、語言、住屋、交通等問題。文化及語言需要看專才的適應能力、學習態度及公司的共融文化推動力度,所需的時間可能較長。至於生活配套方面,若是輸入勞工,公司是需要為他們提供住宿。因香港租金昂貴,很多公司會為員工在珠海提供住宿,及交通往返,通過港珠澳大橋來香港機場只需要約四十五分鐘。租金比香港便宜得多。例如由中介公司提供的單身公寓(三十五坪)約為港幣四千三百元;一房一廳,包每天通勤往返香港機場,費用約五千元,價錢合理。有了這些生活配套,大大減輕了專才來香港機場工作的經濟壓力。
希望政府可再放寬多一些工種,讓我們航空業界申請,及於工資中位數方面,不要定得太高。我們明白政府需要一方面保障本地員工的就業,但若把住宿的成本加上,聘請一位外來勞工的成本會較高。
撰文:黃諫珍
現為香港航空人力資源總監,於不同行業包括零售、製造業及航空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超過三十年。現任香港人才管理協會副會長一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