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一個管理過程,包括對風險的定義、測量、評估和制定策略,目的是將可避免的風險、成本及損失極小化。理想的風險管理,事先已排定優先次序,可以優先處理引發最大損失及發生機率最高的事件,其次是處理風險相對較低的。據《維基百科》所說,風險可能來自各種來源,包括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項目失敗的威脅(在設計、開發、生產或維持生命周期的任何階段)、法律責任、信用風險或事故、自然災害、來自對手的故意攻擊,以及原因不確定或不可預測的事件。
在實際狀況中,因為風險與發生機率通常不一致,所以難以決定處理順序。故須衡量兩者比重,做出最合適的決定。因為牽涉到機會成本,風險管理同時也要面對如何運用有效資源的難題──把資源用於風險管理,同時有可能會減少運用在其他具有潛在報酬之活動的資源。理想的風險管理,正是希望以最少的資源化解最大的危機。
風險是由不確定性引起的,決策主體所做的決策行為,一般是建立在有限信息基礎之上。如果決策主體能夠通過一定的渠道獲得更多的信息,那麼就可以降低決策行為的風險。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能夠掌握更多信息,不確定性也就相應減少,原屬不確定性決策也就轉變為確定性決策了。由於決策行為的結果可以百分之百地得到肯定,風險也就近乎零。
決策者可以根據確定的評判標準,選擇最佳的決策行為方式;而風險決策實質上是一個信息不充分的博弈過程。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拓展,各種信息元素急劇膨脹,瞬息萬變,成了現今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面對這種現狀,如果某個企業能夠更快地掌握更多、更準確的競爭信息和決策依據,那麼它就能更好地提高決策效果,贏得競爭的勝利。
在香港,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營運公司為中小企業,每日所面對的問題,跟大型企業不遑多樣,例如為產品服務融資及創造市場、掌握市場脈搏、企業領導及管理、業務運作及流程、開源節流、人事問題等等。凡此種種,足以令管理層疲於奔命,時刻都在面臨競爭風險的威脅。勢孤力弱的中小企,能否在日益複雜多變的環境形勢下及時調整經營博弈的策略思路,對於提高企業競爭效果便顯得極為重要了。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