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垂頭喪氣地放下書包,整個人軟弱無力地坐在會談室的沙發上,拋下一句:「我沒有動力找工作了。」諮詢師說,「你慢慢告訴我發生了甚麼事情。」
「我雖然只是一個應屆畢業生 ,但也是就讀於香港三大學府之一。可惜,由去年9月至今已經發出了超過一百份簡歷,都沒有一家公司聘請我。期間縱使有面試機會,但是每次面試後,都只是被敷衍回家等通知。」Lawrence 歎了一口氣,吐的苦水一發不可收拾。「我都已經盡了力!沒有揀擇,盡量甚麼類型的工作安排也肯接受。有時候我都會問:自己是否一個廢人呢?」
「上次跟同學聚會,每位同學都已經找到工作,甚至已經有儲蓄去旅遊的計畫。而我直到現在都還未找到工作。何故大家的際遇會那麼的不同!」「自責」和「無助」的情緒,令他聯想起與媽媽的爭執——「現在媽媽每次見到我留在家中,也會開始冷言冷語。她可能覺得我就如同蛀米大蟲一樣。她更時常責問我『整天留在家不用找工作嗎?』」
「傷心」、「委屈」、「不被理解」的感受終找到一個出口申訴,「其實他們知否現今世代找工作,只需要安在家中,通過電郵交簡歷就可以爭取面試的機會。不像以往她們的年代,需要扣門拜訪才可以有機會找到工作。我真是有很努力爭取過。但是個天好像很討厭我,不給我一點機會,我究竟可以如何處理?我知道爸爸即將退休,我有需要負起照顧屋企的責任。我自己也希望可以給予家人最好的生活。但偏偏事情總是事與願違 。難道我真的要一直失業下去!」
「Lawrence,面對失業,好容易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心情會感到患得患失。本身失落自責的心情和負面思想又得不到家人的理解,這種種都令你產生了龐大的無力感和無助感。」諮詢師的話,反映了Lawrence的情緒狀態。Lawrence不斷點頭,眼泛淚光。
「其實我從小開始便努力讀書,升上大學,都是因為他們只有我這個兒子。爸爸媽媽很疼愛我,所有資源都放在我的身上。他們平時自己一直『死慳死抵』,我真是很想盡快找到工作,可以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此時,Lawrence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期望了。 諮詢師點點頭,表達對Lawrence的理解,溫柔地說:「從你之前滔滔不絕地描述你的困擾,急促的聲調和語氣,面部拉緊的肌肉,都顯示了你這一刻承受着龐大的壓力。這些超出你能夠負荷的壓力會,增加你的抑鬱、焦慮情緒,進而又再刺激你的負面思想。根據認知療法理論,這些想法很容易引致成你的抑鬱三聯徵——對自己、環境和未來的消極評價。例如你剛剛描述對自身產生懷疑 (「自己是否一個廢人」);對周圍環境世界只會片面詮釋(「何故大家的際遇那麼不同」、「媽媽覺得我如蛀米大蟲」);對未來更加會傾向負面預想 (「難道我真的要一直失業下去」)。」Lawrence 不斷點頭,全身的肌肉也慢慢開始放鬆下來。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近年更因為社會環境、疫情等影響,令大家在生活上面對更大的挑戰。壓力本身的正面作用,是推動我們更有效地發揮個人能力和資源去完成你的目標。但是如果壓力過大,令自己心情愈來愈低落,就會開始影響你的分析與判斷能力,甚至阻礙你應對困難的才能。當我們壓力過大時,思想、情緒和行為便會產生相互作用,有時甚至會降低自身的應變能力,令問題愈來愈被放大,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每況愈下。所以,我們時刻都要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例如身體上出現無故頭痛、睡眠問題、肌肉酸痛、疲倦、胸口痛、性欲減退、腸胃不適、容易感冒;心理上產生了焦慮、坐立不安、失去動力、煩躁的感受;又或是突然變得暴飲暴食、失去胃口、發脾氣、酗酒、吸煙、吸毒、減少運動、不想見人等,這些都可能是一些過大壓力的先兆甚至警號。
如你發現自己也在這種狀態下,請你增加一些紓緩壓力的活動。若情況不見好轉甚至每下愈況,而且已經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請你盡快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協助。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永遠都是先認知它、正視它,而不是先逃避它。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