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排喺 Threads 上,唔少香港人都討論緊失業、裁員、公司執笠等話題。有人話香港可能會進入十年衰退期,睇多咗啲負面消息,難免會覺得整個人都變得悲觀。咁情況係咪真係差到咁?
有網民分享話佢公司而家出任何職位空缺,無論係咩工種,收 CV 都收到手軟。好多求職者經驗豐富,但已經有好長一段「空窗期」搵唔到工;有啲新畢業生開價萬六,結果畀人壓到萬四。求職者考慮一晚就錯失機會,僱主已經請咗第二個人。反映現時職場競爭激烈,巿道低迷,對打工仔嚟講真係唔容易。
零售行業情況同樣唔理想。以前香港特賣場可以做到接近淘寶價,而家多個內地電商平台價錢平之餘,仲要免運費直送香港,實體零售店根本冇得鬥。街頭舖位唔少都空置,就連大品牌如豐澤、百老匯都無意開新舖,似乎預咗唔會好轉。
更有網友指出:「呢輪先叫開始,負資產問題逐漸浮面,銀行開始炒人,大陸嗰邊早就經歷晒炒人、執笠、重組,而家香港只係開始追落後。」香港呢種情況係一場「大洗牌」,好似重新決定邊啲企業、邊啲人能夠生存落去。
喺呢個情況下,香港打工仔應該點樣部署?
第一,唔好再抱住「穩陣」嘅幻想。以前揾份工返足廿年退休嗰種穩定工作模式,已經唔再現實。就算做緊文職、公務員、甚至傳統大公司,都唔代表唔會被裁。反而要思考自己有冇第二技能傍身,例如AI應用等,係市場仲有需求嘅技能,甚至自學開網店或做副業都要諗吓。
第二,要對「人工」放低執著。巿道差,搵唔到工並唔代表你唔夠好,而係市場根本無位畀你發揮。短期內可能要接受比理想低嘅待遇,轉做臨時職位、project base,或者轉行都唔出奇。香港過去習慣高消費、高生活質素,但現實係而家要學識「消費降級」過日子。
第三,要更靈活地應對生活。可以考慮搬去租金相對低嘅地區,或者搬返屋企減輕負擔。以前可能係冇面,但而家唔應該再用舊眼光睇呢啲事。現金流先係重點,唔好畀生活支出同債務壓死自己。
第四,打工仔唔可以再只諗「搵份好工」,而係要諗「點樣靠自己生存」。就算經濟真係會「差十年」,能夠頂得住呢十年嘅人,最後可能會係新經濟嘅贏家。有人開始經營自己 YouTube 頻道,有人轉做 KOL 或寫作賺稿費,呢啲都係現實中嘅出路。
講到尾,未來幾年未必會好過,但「穩定」唔等於唔郁。「轉變」唔代表係壞事,反而可能係你真正發展另一條路嘅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