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分手,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執着有人看輕。原來,我們對分手或分離的反應,往往受着我們的依附型態影響。
被分手一方:
1.安全型:一直積極地留意關係在變化,留意到自己及對方的需要和問題。當分手時,可稍為理性討論,盡量站在對方位置思考。雖然還要一段時間復原,也可以漸漸重新站起來。
2.焦慮逃避型:立即斬斷這段關係,最好以後不聯絡,也草草地即時開展新發展,強逼自己向前望,但傷疤仍留在心底未處理。
3.焦慮抗拒型:非常焦慮,不會相信和接受分手,用盡方法去討好和哀求對方回心轉意,有時甚至情願忍受三人行(即是有第三者)。
4.焦慮矛盾型:非常焦慮,不會相信和接受分手,會又哭又吵又鬧,用激烈的情緒反應去威脅或控制對方,希望改變事實。更激烈的,會用自殘和自殺去要脅。
提出分手一方:
1.安全型:直接表達分手意圖,積極地看待親密關係中的種種變化;認為即使關係結束,他們依然有機會、也有能力與他人進入下一段關係,所以分手並不是一件可怕而要迴避的事。
2.焦慮逃避型:傾向使用間接的方式分手,例如他們可能會忽然疏遠你,指望你知難而退,遂提出分手,而在分手後會立刻疏遠。
3.焦慮抗拒型:非常焦慮,會盡可能拖延提出分手,或者就算主動提出名義上的分手,也很難真的切斷。他會提出希望能和對方再見亦是朋友,甚至保留復合可能。
4.焦慮矛盾型:非常焦慮,不知所措如何提出分手,有時覺得自己有錯,有時又感覺自己才是受害者,對方要為關係問題負責。如果他人怪責他提出分手,他會埋怨大家不明白他、尋求體諒或「發爛渣」。
(摘自《愛,要勇敢:戀愛的心理分析》)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