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的社會事件令全城失去和諧,不少人認為調解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建議發展「綜合社區調解服務」,透過具有相關知識及經驗的行政人員,先評估糾紛事項,因應當事人及過程的需要,協助當事人委任合適的調解員及專業人士(例如律師、社工、 測量師等),組成一個社區調解團隊,進行調解去解決糾紛。
筆者認為,在未有既定方案之前,不妨參考鄰國的做法。新加坡早於多年前已經設立社區調解,成效顯著。當地首個社區調解中心是律政部於1998年成立,目的是提供經濟而有效的途徑解決社區糾紛。根據中心的資料,過去二十年處理超過九千宗個案,超過七成順利解決;而中心靠義工調解員來調解糾紛,讓居民達成雙方可接受的方案,節省不少時間和費用。每次調解會議通常只花一兩個小時,爭端一般經過一次調解便可解決。
中心早前獲新加坡國際調解學院認可,成為合資格鑑定機構,提供達國際水準的調解培訓與資格鑑定課程。為了加強社區糾紛解決框架,新加坡於2015年10月1日成立了鄰里糾紛仲裁庭,目的主要是處理調解無效,長期懸而未決的糾紛。 仲裁庭可根據情況判處最高二萬新加坡元的賠償,發出強制令規定必須履行的行為,指示一方道歉,或下達其他附加庭令。
新加坡鄰里糾紛仲裁庭,可謂與時並進。隨着社區仲裁系統早前加入了增加電子調解(e-Mediation)及案件搜尋(Case Search)兩項服務,涉及糾紛的雙方均毋須親自上法院,可隨時使用網路服務尋求調解。公眾可上網提交鄰里糾紛案件,也可在網上通過事先鑑定,了解有關索償是否在仲裁庭管轄之下。電子調解允許涉及糾紛的雙方選擇在特定時間,在自己方便的地點上網,並在法庭調解員的主導下進行網上調解。調解員將協助雙方了解調解程式,引導他們說出觀點,並協助找出雙方認同的解決方案,一旦成功便能通過系統取得庭令。至於案件搜索服務,是讓公眾查詢和自己情況類似的案件,或查詢涉案住戶曾否在社區司法仲裁系統留有前科。由此可見,電子調解不僅提升便利度,亦提供了一個安全隱秘的平台解決爭端。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與鄰居相處貴在自覺、互相體諒,如能守望相助,將能建立珍貴的鄰里情誼。期望香港能夠盡快解決社會糾紛,重拾和諧氣氛。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