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研究機構麥肯錫(Mckinsey)的報告指出,零售業的發展已進入4.0時代,意思是電子商務平台與實體店面的界限被打破,形成虛實整合之全通路環境(Omni-Channel),零售商須整合實體店面、網站、電視、電話、流動裝置等多元銷售模式,才能迎合消費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富比世》雜誌(Forbes)亦預測2020年的零售業,未來實體店面將會成為相當重要購物體驗場域,商戶須善用各項感測器的協助,創造新奇的「智慧商區」,並且從中蒐集與分析消費者喜好,才能為客戶提供所需商品與服務。
筆者認為,這些預測已經逐漸成為事實。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商場近年均朝着這方面發展,變得智能化。以往商場只能夠知道顧客的購物決定,而不能夠分析當中的其他細節;但現時室內定位運用在商場,便能夠讓商家精準收集到每一位消費者逛商場的細微數據,例如在每家店鋪停留的時間、逛商店先後次序和當中關聯,再配合商店的銷售紀錄,便能夠全面地分析數字背後帶來的意思和預測未來的趨勢。這樣便可以協助商場找出甚麼商店最能吸引顧客,從而在商場平面設計上進行調整,例如決定最能吸引人流的超市應放商場頂部或是底部;而以往只能分析已消費的客人,現在連那些只來逛逛的客人,一舉一動也在商場管理的掌握之中。此外,泊車安排肯定是每個商場必備的措施,亦是每位消費者擔心的問題。若能透過流動應用程式,在未到達商場前已經能夠預訂車位,是非常貼心的服務,除此以外,假若客戶忘記了自己的私家車停在哪裏,能夠透過流動裝置引導到泊車位置亦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案。
以上的例子,只不過是現今智慧商場提供的一些方案。科技研發目的,從來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應用層面、從實用性角度出發。基於流動科技、各類電腦演算法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急促發展,愈來愈多在過去難以想像的智慧設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推動社會進步,為生活帶來改變。然而,一些在研發過程中未能考慮周全的功能和路徑,仍需要在應用的過程中去適應和調整。畢竟,「黑科技」的應用,也不應該一蹴而就,與人類進化一樣,這將需要時間和競爭,從而帶來更大發展。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