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社交平台「Threads」上,一則關於失業心路歷程的帖文引起廣泛共鳴。有網民分享自己過去被裁後歷經8個月失業的經歷,從失望、自我懷疑到後來重獲工作機會,重拾人生動力。
該名網民坦言,當初被裁後一度灰心喪志,期間寄出數百份履歷、聯絡多間獵頭公司,卻得不到半個面試機會。他形容當時每日醒來對著天花板發呆,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甚至覺得自己比譚仔的服務員更無價值。因為失業讓他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並選擇對家人與大多數朋友隱瞞真相。
直到農曆新年後,他調低預期薪酬約四成,嘗試申請中層職位,終於陸續獲得十多個面試機會,並在三月接連收到三份工作邀請,其中有兩份需減薪四成,一份更需減六成。正當他準備接受其中一份減薪職位時,竟意外收到一間薪酬高於前公司10%的工作邀請,成功結束長達8個月的失業期。
這段分享引來不少網民留言共鳴,有人指出自己亦經歷數月求職不果,投遞數十份履歷僅獲數次面試,更擔心降低標準仍無人聘請。亦有人認為面對失業最重要是保持心態平衡,並在等待工作期間透過運動、兼職、學習等方式,減輕壓力及保持自信。
如何面對失業壓力?
心理學專家指出,失業並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場深層次的心理挑戰。特別是被裁員的人,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失落感與被否定的情緒。他們不只是失去一份工作,更像是失去了自己的身分與價值定位,因此很容易陷入迷惘、焦慮,甚至演變為抑鬱。
這種情緒反應,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只是短暫的過渡期,但對於經濟壓力沉重、缺乏家庭或朋友支持,或本身自尊心較低的人而言,情況往往會變得更加嚴重。當生活中唯一的重心——工作突然消失,就會讓人無所適從,尤其是原本習慣高強度工作節奏的人,突然「閒下來」反而會感到空虛與焦躁。
專家建議,失業人士在面對情緒低谷時,不應該將所有責任都歸咎於自己,更不應封閉自己或自我否定。首先,他們應維持一定的生活規律,例如每天固定起床、吃飯、運動,建立日常結構,避免生活變得散亂無序。這些基本行為有助於穩定情緒,減少焦慮感。
其次,要學會分階段面對問題。例如初期可以先花點時間處理內心的情緒,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不必急於求職;當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評估自己的職業技能、市場需求,逐步重整方向。這個階段也非常適合進行自我提升,例如學習新技能、參與網上課程、閱讀專業書籍或發展興趣,從而提升自信與市場競爭力。
同時,專家亦強調,若情緒長期低落、無法自我調適,應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心理輔導或支援小組。這不僅能有效釋放壓力,也能幫助失業者更正面地看待自己的處境。
重返職場前,不妨先檢視自己在這段時間獲得的成長與轉變,重新調整期望與目標。失業雖然令人困難,但亦可以是一個重新出發、蛻變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