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好不如做得乖」——這句在職場流傳多年的說法,對不少女性而言或許不無道理。在專業表現以外,女性似乎還被要求「性格好、EQ高、笑容甜」,才能換來升遷機會。這種無形的職場壓力,近年被學者形容為「討喜勞動」(Likability Labour)。
根據BBC的報導,在非洲肯尼亞,24歲的費絲剛投身社會不久,卻已深深體會這種壓力的存在。某次開會,她本有意就同事提出的建議提出質疑,卻在對方一句「費絲應該也同意吧?」下被迫噤聲。即使心裡不認同,她仍選擇保持微笑、不作聲,擔心若表現出異見,會被標籤為「難合作」、「太強勢」。
這些細節也許不會寫在績效報告上,但卻悄悄決定了女性能否「順利上位」。根據一項涵蓋亞洲與非洲多國的職場研究,在許多公司中,女性在基層職位與男性比例相當,但一到管理層,女性數字便急劇下滑。報告指出,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職場文化與晉升結構設計,長期對女性不利」。
「討喜勞動」不只是社交技巧的包裝,而是女性為了「不惹人反感」而自我約束的過程:說話要謹慎、語氣要和緩、意見要委婉、行為要「親切但不超越」。不少女性即使內心有堅定立場,仍會習慣在會議中加上一句「我可能說錯,不過……」或「這只是個建議啦……」,目的就是避免讓人感到「太強勢」。
不過,這樣的策略往往事倍功半。英美多份研究皆指出,女性在工作表現被評估時,更容易被批評為「不討喜」、「難共事」;反觀男性,則較常因「主見明確」、「敢言」獲得正面評價。換句話說,女性要在不損形象下展現自信,比男性多繞了好幾個彎。
在當地職場文化中,還流行一個詞叫「Office Mathe」,意即「辦公室媽媽」,形容那些總是樂於助人、維繫團隊氣氛的女性。她們不僅做份內工作,還兼顧關心同事情緒、張羅會議茶點等「無酬雜務」,卻很少因此獲得晉升或肯定。
「問題不在於女性不願付出,而是這些付出往往不被當作專業表現的一部分。」肯尼亞社會學者尼亞奇奧博士指出,要改變這種不公平現象,必須重新定義什麼才是「價值貢獻」,並設計更公平的職涯評估制度。
她強調,女性不應把「被喜歡」當成成功的入場券,而應學習為自己發聲、捍衛專業。「你不需要做一個所有人都喜歡的人,才能是一位稱職的專業人士。」
曾在壓力下選擇沉默的費絲,現在已逐漸懂得拒絕微笑背後的不公。「我學會了,不必每次都附和、不必每句話都說得圓滑,因為我的聲音也值得被聽見。」
職場需要更多真正的平等,而非建立在女性犧牲自我、強顏歡笑上的虛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