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少打工仔都希望「薪高糧準,少啲嘢做」。不過,台灣有研究指出,一啲睇落辛苦又操勞嘅工種,原來可能對大腦有長遠好處。研究發現,從事有較大自主性、需要運用多方面技能,以及包含適量體力活動嘅職位,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該研究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兼國衛院副研究員鄭婉汝領導,團隊利用台灣「健康老化縱向研究」資料,追蹤超過4,000名年滿55歲人士,歷時超過六年。結果顯示,有513人其後患上失智症,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佢哋最長從事過嘅職業,並從「工作自主程度」、「技能要求」、「體力消耗」與「心理負擔」四個面向,探討職業特性與失智風險之間嘅關聯。
鄭婉汝指出,「高自主性」工種例如主管、自僱人士或自由工作者,一般有較多權力安排工作內容、選擇完成方式,相比起如保安、客服、接線員等工作流程受限制嘅職位,發展失智症嘅機率較低。
另外,「高技能工作」例如工程師、科學研究員等,需不斷學習與更新知識,有助持續活化認知能力;相對地,從事重覆性高、機械式工作如工廠組裝、物料搬運等,則可能對腦部刺激不足,增加退化風險。
雖然過去有研究指體力勞動與失智風險相關,但鄭婉汝指出,現代工作型態日趨靜態,適量體能活動反而可能有益。例如外勤人員需要經常行走、走訪客戶等,這類活動有助維持腦部健康。她提醒,長期久坐缺乏活動對腦部亦有潛在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預防阿茲海默症期刊》(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鄭婉汝強調,未來預防失智,應重視工作內容嘅多樣性與參與感,鼓勵企業提供員工更多學習機會與空間,例如設立可升降書枱、定時做伸展運動、提供彈性工時安排等。
至於打工仔本身,若唔能夠輕易轉工,亦可主動學習與工作相關新技能,下班後從事如下棋、寫作等活動,有助訓練腦筋、增加所謂「認知儲備」,亦能降低失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