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應母校香港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的邀請,與幾位殘奧會運動員一同返校與一眾師弟師妹作分享。席間,李思泌博士分享他在學校過去的一點一滴。李博士早自五十年代初開始,因為看到有許多傷殘人士卧病在牀沒有機會可以到學校上課,遂已有一個「牀邊教學」概念,並開始付諸實行。當年香港尚未有正規的特殊教育,李博士可以說是先驅──看到他對百多位同學關愛之情,數十載的全情投入,實在令人敬佩。看到李博士分享的點滴,明白到做事必須持之以恒,全情投入。
在八十年代,母校校舍只能容納六十多位學生。時至今日,新校舍已能容納一百九十位學生,除了有一所教學樓供小學部、中學部使用外,還擁有一個偌大的禮堂及器械運動場。在擁有如此舒適的學習環境及良好設施下,衷心希望各師弟妹們可以好好學習,更要將李博士的一席話銘記於心。
此次分享的另一特別之處,是可以聽到幾位運動員的分享,同時又可以看到在各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使命。通過訓練及參與不同的比賽,各運動員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機會,可以有機會不斷為自己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改善自身能力,最終可以憑藉個人的能力,改變命運,自力更生。教育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除了有良好的校舍外,還要有優秀的師長的教授,文化得以承傳,繼往開來。在某些方面,的確要看上天的旨意而行;可是在更多事情上,人的努力卻可以改變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因缺陷而同時擁有非凡能力,成功關鍵在於能否超越自己在心中所設的屏障。而那些所謂的屏障,往往只不過是其他人加諸自己身上的看法,又或者是一些心理上自我形象的條件限制。造物者的創造是玄妙的,一個缺陷裏必定蘊藏着一個非凡能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校舍門前的大樹,正好見證了學校面貌的改變,以至歷屆學生在人生道上的成長,能夠超越自己、發展自己、提升自己,更讓追求卓越成為一種習慣。這,正正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