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留意到很多市民都經常會問:「如何選擇優秀的調解員?」其實答案是:「談何容易?」事關個別行業的糾紛涉及專業知識,單以一般調解技巧未必能夠全面應付。因此,若有些調解員提及自己參與調解服務工作一段長時間,曾經處理不少類型調解個案如人身傷亡、國際貿易、工傷及社區糾紛等,甚至是內地和資深國際調解專家,大家只要細心想想,除非這些是全職調解員,否則很難將這些數字合理化。
至於曾經處理過不同類型調解個案,這種說法亦有點匪夷所思,除非調解員的本身專業是法律界人士,接觸糾紛層面廣泛,那麼很難相信他 / 她能夠涵蓋不同類型調解個案。要明白選擇調解員去協助解決糾紛,現時大部分機制都是透過爭議雙方共同選擇,一般都會優先考慮有能力、有經驗,能夠理解相關糾紛的人士。
現時調解服務應用到不同層面,除婚姻訟訴、商業糾紛及土地糾紛外,前綫的社工以至屋邨管理員,都可應用調解技巧解決問題,因為不同資歷的人士只要透過適當的培訓都可成為調解員。然而,隨着更多類型的調解個案出現,例如律政司近年開始推動「調解為先」運動,便需要更多不同專業認可調解員,情況會否出現轉變及能否應付?
據了解,現時香港的調解員主要來自兩大背景,一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而部分更可能是專業人士(如會計),另外一批調解員則是來自在職於法律界的人士。筆者認為有更多不同背景及經驗的人士加入處理調解個案,絕對是一件好事,皆因可以協助處理更多不同行業的爭議。儘管有說法認為,太多任職於法律界的人士當調解員,可能令到爭議雙方欠缺選擇,最後可能會被說服採用訴訟方式來解決。
總之,當大家不幸遇上糾紛而需要調解員協助,不妨花多一點時間去細心選擇真正有資歷丶有質素的解決糾紛專家。外國有一句很流行的術語,便是「Too good to be true」,意思是:「好到難以置信」,信不信由你了。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