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無法快樂起來時,別人卻只是叫我知足、快樂一點,那些話聽起來格外刺耳,因為快樂並不是我可以選擇的。」Angela徐徐地描述她之前患上抑鬱症時的感受。後來她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新的方法,讓她重新思考「情緒」的問題。
這種治療法認為,思想、行為和情緒是相互影響的元素,意味着改變不一定要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這個新的認知打破了Angela固有的想法,更鼓勵她重新檢視自己過去的思維模式。她發現自己經常追溯過去,或者試圖找出腦中哪個信念壓逼她自己,但每當渴望改變這些想法時,所需的力量和時間往往超出了想像,甚至讓她陷入更深的思想漩渦,情緒更加低落。原來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除了改變思考模式,她還可以從行為入手。
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法,Angela學會了從行為入手,以改善情緒狀態。這個新的邏輯是「心情不好──日常作息失調──調整行為──心情變好──更正想法」。她開始意識到,不僅可以透過改變思考模式來影響情緒,還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在治療師的指導下,Angela學習了一些呼吸和肌肉放鬆的訓練,並接受了一些「功課」。她逐漸明白,這些行為調整並不需要太過複雜或專業的設計。相反,它們可以是微小而輕鬆的改變,像是提醒自己多喝兩杯水,或者穿上那件久未穿的心愛衣服。
Angela逐漸明白,快樂雖然不是一種可以完全掌控的情緒,但是她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嘗試着走出一點點不同的路。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是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法的指引,她漸漸發現自己能夠創造出一些改變,並在生活中體驗到更多的愉悅和滿足。
另一方面,她也改變了「如果不快樂就是不健康」的極端思想。她學會了接受自己不同的情緒,也可以透過調整行為和思維模式來為自己創造更多正向的體驗。她意識到快樂並不是一個可以隨意選擇的狀態。她珍惜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改變,並為自己的成長感到自豪。這樣的心態和認知使她能夠更加寬容和理解自己,並以積極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kkfungpub@gmail.com